创业、曲线与故事

YC=实验

许多人在猜测Paul Graham当初为什么要成立YC。有人说是因为在Viaweb卖给Yahoo之后,有闲钱,所以想搞投资了。还有人说是因为想再成立一家公司,然后交给当时的女朋友去运营。

某种意义上,PG把YC当成一场试验:

"这是一场试验。因为我们的投资对象是一群非常年轻的项目创始人,大部分的VC都不愿意投资他们。但是Google和Yahoo很好地证明了学生创业成功的可能性。而且再往下,少部分辍学创业的人也证明了他们和一般的毕业生拥有同样的能力。所以,现在成功创立一家公司的平均年龄在逐年下降。而YC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经历和验证这个年龄到底可以有多低。"

另外,PG运营YC的方式几乎是他个人经历的翻版

  • 选择25岁左右偏极客型的创业者:因为他自己当初也是Harvard计算机博士毕业,成天喜欢写代码的极客。(注:YC的直接竞争对手500 Startups的Dave Mcclure喜欢偏商业和离钱近的项目,可能也因为他自己是营销的背景。)

  • YC的模式是非常早期的小额投资:Viaweb项目早期也是从PG的朋友那里募集了最初的1万美金,出让了10%的股份。

  • 强调校友会的关系维护:Viaweb早期的Founder,包括YC现在的合伙人和投资人,大多都是PG早年的同学或校友。

  • 强调敏捷开发,快速迭代:Viaweb的产品原型,是在三个月没日没夜的开发节奏下完成的。


Fund for Pivot

最后,所有申请Paul Graham孵化计划的团队,都会收到回信,其中YC的一些回信很能反映他们的想法。

《Paul Graham的回信》一文中曾经提到Paul Graham经常说的一句话:

"Fund for Pivot."

早期项目的变化非常大,特别对于处在Idea阶段的产品。有的时候,在提交YC申请到通知面试这段期间,项目方向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。所以PG在与团队面试交流的时候,或者和其他合伙人交换项目建议的时候,经常会提到另外一句话:

"We liked you guys more than the idea."

在《25岁》一文中有提到YC的目标孵化人群倾向于在25岁左右:

"我喜欢这些年轻人。他们超越了我对于年轻人的测试和评判标准:他们要看上去比同龄人更加成熟。"

早期YC的合伙人不超过4人。而且由于YC对创业团队不提供场地,所以也不涉及日常的场地运营人员。之后,随着申请和批准进入孵化的项目团队数量越来越多,在项目交流和筛选环节,以及3个月孵化周期中Office Hour环节,需要更多有经验的人参与。所以在最近几年,YC有吸收校友会,以及历届孵化项目的创始人作为兼职合伙人加入。

"Sam Altman,YC的兼职合伙人之一,曾经作为Loopt的CEO参加过YC在2005年的夏季训练营。Trevor Blackwell,作为Anybots的CEO,同样以兼职合伙人身份参加YC的面试交流。此外,YC的办公室就是租用Anybots的场地。"

最后,PG是鼓励大学生创业的:

"如果你大学一毕业就开始创业,确实项目很有可能失败。但是你不会失去太多,最多只是一个23岁的穷光蛋。但是你会比其他23岁的人都更加聪明,更有经验。"

核心价值

很多人会提到参加YC的孵化计划,能够得到包括影响力、人脉资源、后续投资等帮助。

但是抛开一些大众化的东西,整个YC孵化计划的安排中,隐含了很重要的一点:它能够帮助那些平均年龄在25岁左右,第一次真正创业做产品,并且大多是极客或技术出身的创始人,引导他们一起快速试错,找到一个有一定市场接受度和商业价值的切入点,并做出产品的原型。

简单来说,将一些技术极客成功引导到一般的商业市场,可能是YC背后提供的非常有价值的内容。而具体的做法,是通过YC所谓的Office Hour(我们之后也会详细阐述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