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同孵化器背后的“大佬”和驱动力
要找到用户真正的痛点,我们先反思一下现在市场上这么多孵化器,背后的‘大佬’和驱动力到底是什么。
之前的文章中有提到,现在市场上有四个领域在介入孵化器的投资和运营,包括:政府、学校、地产、基金。既然每家愿意投资人力、面积、时间和资金做孵化器这件事情,背后一定有它的核心诉求。
政府驱动:政绩
随着所谓“大众创新、万众创业”的时代来临,孵化器这个行业一下子成了“风口上的猪”。即李克强总理和科技部部长万钢之后,各级市县政府的领导人都开始“考察”本地区的孵化器、创业空间的工作。
"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,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。"
政府涉及孵化器的初衷有几个方面:
- 政绩工程:为了响应国家号召。
- 产业转型:希望通过孵化器的引入,能够带动本地区传统产业的多元化和转型。
- 带动就业:少部分解决每年不断增长的大学毕业生找工作的需求。
- 地区差异:体现本地区与其它地方在产业上的差异。
政府涉及孵化器的问题是缺乏基因、效率低下。大多都是依靠政府手里廉价的场地面积,以及资金补贴维持正常运营。当然政府涉足也有做得好的例子,以色列的Maayan Ventures就是和政府合作的市场化孵化器兼投资基金,目前已经在以色列特拉维夫证券交易所上市(具体参考《那些上市的孵化器》一文)。
学校驱动:品牌
现在上海基本所有的一本大学内部都配套有孵化器,甚至有的学校还不止一个。与MIT、Stanford等大学设立孵化器是技术或产品驱动不同,国内大学涉足孵化器都是从“创业比赛”开始的,并且大多是从“MBA”班发源。有的学校,例如复旦,很早就组织发起类似创业比赛的活动:组织团队、确定项目、准备产品、参加路演。现如今,很多学校在比赛之外,也拿出一些场地面积支持类孵化器项目,例如同济大学中芬中心。更有不少老师、历届毕业生对于早期投资很感兴趣,慢慢涉足天使投资领域。
学校参与此事的目的:
- 品牌:品牌、品牌、还是品牌。这也是学校热衷于做创业比赛的原因。比赛是活动,通过活动可以进行大规划的推广,体现自己学校的服务和差异性。
- 产业成果转化:非常少是因为这个原因。
地产驱动:差异化
现在包括瑞安、华夏、SOHO中国等大型开发商都在将触角伸向孵化器或联合办公场地。
地产参与此事的目的:
- 产品的一部分:现在随着传统住宅地产的逐渐降低,越来越多的房地产商在自己的产品上开始寻求差异化的道路。不同包装的地产项目不断涌现,养老地产、旅游地产、科技地产。科技地产的组成有:写字楼、商铺、住宅、孵化器。住宅用于销售,客户是终端个人。商铺用于租赁,客户包括零售、餐饮等。写字楼也是租赁,客户是一些规模稍大一点的公司。最后孵化器的目的,是补充服务整个生态中,规模稍小一点的创业公司。这样在整个生态当中,大公司、小公司、个人、配套服务就都完备了。而孵化器就是科技地产整体产品的一部分。
- 产品的差异化:当然,现在也不止一家地产商将目标瞄准了科技地产这个方向。所以如何体现差异化也是令开发商头疼的问题。而孵化器的出现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。孵化器在名义上可以带动所谓的“产业升级”、“互联网化”、“工业2.0”等。利用这些资源,在与政府交流拿地的过程中,也可能可以得到一些便利。
基金驱动:案源
国内以VC基金为背景参与孵化器的有:创新工场、天使湾创投等。
- 案源:案源是所有基金涉水做孵化器最大的目的。
- 投后服务差异化:现在随着投身早期的基金数量越来越多,我们慢慢进入一个”创业者挑VC的时代“。如何体现自己出了资金之外的独特优势,成了所有VC考虑的问题。而孵化器所能提供的场地和孵化服务,正好可以弥补所有VC在投后服务上的短板,体现差异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