创业、曲线与故事

独立品牌孵化器与独立咖啡馆

独立品牌孵化器与独立咖啡馆

孵化器和创业公司一样,面临一个问题,即使在把单点做好的前提下,如何进行低成本扩张?

独立品牌孵化器与独立咖啡馆

独立品牌孵化器

要做一个独立品牌的孵化器很难。独立品牌意味着,并不依附于任何唯一的集团或政府,无论是政府、学校、地产或VC。也就意味着必须摸索出自己的盈利模式

但正因为是独立品牌,也就可以做出自己的特(ren)点(xin)。我们并不在乎所谓的政绩工程、不必做很多场面大但无意义的活动,没有背负为其它品牌做推广的任务(但是我们仍然面临财务上的压力)。

独立品牌咖啡馆

某种意义上,我们感觉独立品牌孵化器和独立品牌咖啡馆很像。不同于星巴克、麦咖啡,我们印象中那些特别文艺的咖啡馆(1984Bookstore、2666图书馆)好像都很难做复制和扩张。

核心原因

创业在表面模式上是有章可循的,但在内部核心上是无法复制的。核心的原因是,真正厉害的创业者是独立的个体,他们只能自(ye)然(man)生长,无法批量复制。

独立孵化器和咖啡馆一样,真正优秀的孵化器运营人员与真正优秀的咖啡师都是难以复制的。这也许是独立品牌孵化器与独立品牌咖啡馆一样,难以复制的核心原因之一。独立品牌孵化器也是从小而美的单点开始的。

由Chris Dixon的博客想到的

最近翻译了Chris Dixon的一篇博客《[Chris Dixon Blog#2 由工具转社交]》。文中提到两个观点:1、工具起步,2、转型社区。突然感觉这点同样适用于孵化器的发展方向,对于孵化器如何在未来进行低成本扩张,给了很多思路。

工具起步

孵化器提供的服务无外乎:场地、投资、服务。而创业团队选择进入孵化器,也是看重其中的几项他们可能缺少的短板。如果把场地/投资/服务抽象成工具,那么这三个工具就是孵化器起步,吸引早期天使用户的关键。

转型社区

随着孵化器的逐渐发展,每年孵化的项目数量逐渐增多,历届毕业项目数量也积累到一定量之后。如何利用好这些优质创业项目创始人的资源,就是孵化器社区转型需要思考的一点。孵化器想要继续发展,突破场地和投资基金的局限,那么打造一个高端的创始人社交圈不失为一条很好的途径。


关于科技与人文的一些没有答案的思考

一直在听IT公论的播客,其中很多内容会谈到苹果和Steve Jobs。对于其中一期的印象特别深,播主有讲到Jobs对于科技和人文的一些看法。大概意思是,Jobs觉得Apple生产的“科技”产品(电脑、手机)最终是要被用来填海的。但是Next公司时代“人文”相关的内容(电影等)是可以一直流传下去的

科技与人文

作为互联网孵化器,我们提供的所谓”科技“产品,其实就是每年的孵化投资项目。他们的产品形态可能是Web、App、硬件或游戏。与Jobs对于科技与人文的解释一样,孵化项目的产品一段时间之后肯定是会消亡的。那么从人文的角度考虑,他们能否可以影响未来人们生活、工作、思考问题的方式呢?即使只是一点点...

一些思考

对于这个问题没有完整的答案,可能也很难有完整的答案。只是这样一些问题一直在强迫我们反思自己每天工作的意义:

  • 孵化器到底在做怎样的工作?
  • 孵化器到底在服务哪些人群?
  • 孵化器投资的网站、APP、硬件、游戏这类“科技”产品,是不是如Jobs所言,最终都将被拿去填海?
  • 孵化器投入的时间和所做的工作,通过那些渠道或“科技”产品,最终到底能否影响(改善)到一些人的生活、工作、思考问题的方式呢?

关于孵化器到底在做一些怎样的事情?产生什么样的价值?我们是否有必须要扩张?如果有又如何扩张的问题?我们暂时没有答案,只能努力工作,继续摸索。